English

文化力与社会发展

1998-08-07 来源:光明日报 顾伯平 我有话说

文化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内在驱动力。无论是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举凡重大的社会变革,无一不是文化力作用的结果。当今世界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就是文化力的有形体现。在以往的学术研究中,人们比较注重经济力、政治力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牵引作用,而忽略文化力的内在驱动。近几年来,随着智力经济或曰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许多有识之士都已注意到文化力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今天,在人类社会处于两个世纪、两个千年的交汇点上,在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的时刻,应当有理由认为文化力对于促进文化建设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文化力是促进人的解放的重要杠杆

在人类发展史上,文化发展与社会进步成正比。文化作为人的创造物,一旦形成就对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首先,文化发展帮助人完成自己本质的实现。在猿向人的进化过程中,文化自始至终充当桥梁作用。人类在蒙昧社会中先是用木棒、石器显示自己与动物不同的本质和特征,接着用火、特别是弓箭的发明和使用显示自己特殊的智能和本领。到了野蛮时代,人类学会了制陶术以及驯养、繁殖动物和种植植物,成为万物的灵长。在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人类掌握了铁器的制造以及由此而来的火器的应用和文字的发明,把自己推向一个文明时代,从而显示自己作为人的才能和本领。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认为,“人类是从发展阶梯的底层开始迈进,通过经验知识的缓慢积累,才从蒙昧社会上升到文明社会的。”摩尔根在这里所说的经验知识就是文化。

其次,文化具有塑造人的功能。人一出生,就处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面对该时该地文化的状况,受该时该地文化的熏陶。该文化氛围中普遍流行的价值观、伦理观、生活方式、组织方式等都会在他身上得到充分体现,进而影响他的物质生活、思维方式、价值标准、伦理原则和行为取向。个别历史人物可以暂时改变某种政治进程,但他不能超越时代,特别是不能超越该时代的文化发展水平。对于一定时代的人们来说,由于受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的制约,寻求自身解放的历程只能以当时当地的文化发展为内在动力。

再次,文化具有提高人的素质的功能。文化的发展是通过人的创造活动来实现的。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才能、潜力不断发挥和实现的过程。每一件文化产品都凝聚着人们的创造才能和创造力量,因而文化的发展是人的解放的确证和表现。同时,文化的发展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开拓新的创造领域。

最后,文化的发展为人的解放提供手段和工具。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的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续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所以,上代人创造的文化越发达,后辈们所面对的生活和生产资料会越丰富,手段、工具会越来越先进。

文化力是影响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个国家、社会的上层建筑主要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一定的政治、法律思想对于政治制度和法律规范的形成与演变却发生着直接影响,其具体表现为:

第一,文化发展对社会政治变革起先导作用。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观念形态的哲学常常对社会政治变革起先导作用。许许多多划时代的历史变革,往往以文化发展所带来的自由空气为发端,以文化对社会现象的质疑为线索,引发出从生产关系到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当今的西方各国较之世界其他地区率先步入工业文明的历程,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神学被推到至高无上、统御一切的地位:人们思想遭到禁锢,社会生机受到窒息。它的社会发展程度要远远落后于中国等文明古国。为反叛中世纪神学权威和旧的价值观念,人们借助古希腊文化,掀起了文艺复兴运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打破了欧洲中世纪黑暗沉闷的局面,奠定了近代欧洲文明的基础。从19世纪中叶起,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们在器物层、制度层都不能找到完成任务的切入点。一批仁人志士把聚焦集注到文化心理层面,掀起中国20世纪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场思想革命,对属于西方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生根、开花、结果起到开路先锋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文化力不象经济力、政治力那样直接、具体,它的作用和影响往往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倘若没有这场观念革命,很难想象会有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改革开放,也就难以想象中华民族会实现独立民主富强文明的目标。

第二,文化发展是建立民主政治的必要条件。政治走向民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民主政治的建立有赖于社会全体成员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从领导阶层来说,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意味着民主施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依法办事。从群众来说,民主法制意识的增强意味着民主议政、民主参政、依法办事。

第三,文化发展是整合社会的重要条件。文化属于精神范畴,但它可以依附语言和其他文化载体,超越具体的历史时代和个别人的心理,形成一种社会文化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产生同化作用。特别是一个社会的主体文化,能培养起一代代人对该社会制度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主要方面形成大体一致的价值观念,成为维系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巨大力量。中华民族在过去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文化价值模式,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殊的文化价值和心理定势,如崇人伦、尚道德、重礼仪等。这些对稳定社会、凝聚和延续民族起了巨大作用。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不可避免地存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存在着人自身的情感欲望和理智的矛盾。调节这种种矛盾,以求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光依靠法律、行政等硬性控制手段往往难以奏效。具有教化和化解功能的精神文化,可以补法律、行政等强制性措施之不足。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尺度,极大地缓解社会成员的许多摩擦和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社会的整合性。由此看来,精神文化对于调节各种社会矛盾,使社会进入和谐状态而产生凝聚力,有着其它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化力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如同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的反映一样,文化也是一定社会经济的反映,并给予一定社会经济以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而通过文化的能动作用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文化的又一价值所在。

第一,科技文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水平,最根本的取决于科学技术。科学是指人们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识,属于知识形态,是潜在的生产力;技术一般是指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泛指各种工艺操作方法、技术装备和生产技能等,最终成为物质形态,是直接的生产力。无论科学还是技术都属于文化的范畴。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必然会推动经济的发展。20世纪后半期以来,随着工业经济已近尾声,种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迅速崛起,人才资源便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资源,科技文化投入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一方面,科技文化的进步使劳动者素质迅速提高,使人类改造自然、取得财富的能力迅速增加;另一方面,科技文化的发展使第一自然作为生产对象的领域愈来愈广,使人工自然作为生产对象的数量和深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又使人与自然保持协调、和谐的关系。事实证明,在现代,科技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作用,并且正在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二,文化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重要途径。文化教育既是文化的传播过程,又是文化的再生产过程。它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来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力量,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核心要素。人的素质如何,决定着生产力的状况和水平。人的素质低,不但不会使用既有的劳动工具,更谈不上创造新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工艺;劳动对象是人们获取财富的源泉,而人们究竟能从劳动对象中获得多少和什么质量的财富,则取决于劳动者对劳动对象的认识和利用程度。文化教育事业及文化教育过程,一方面能够把经过人们头脑加工整理后的关于劳动对象运动变化的规律、性质与特点,关于劳动工具的运行原理、操作规程、维修技术和改进方法,都传播给现实和未来的劳动者,使人们能够熟练使用劳动工具去改造劳动对象,获得生产和生活资料,这无疑是文化生产的一种形式、一种方法;另一方面,文化教育过程实际又是在埋下文化生产的种子,打好文化生产的基础,准备文化再生产的条件。

第三,优秀的文化作品是激励劳动者热情的重要手段。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巨大的精神能量的释放与创造力的爆发都与某种文化的激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优秀的文化作品通过艺术的感染力,去教育、启发和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促进人们素质的全面发展,造就推动时代进步的优秀人才,这就不能不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尤其是那些能把握时代脉搏、贴近生活实际、积极向上的作品,犹如知时好雨,可以孕育思想健康、情趣高尚、大有作为的一代新人,引导他们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强劲的开拓精神去奋斗、创造,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文化力是社会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其作用是经济力、政治力所不能替代的。它是促进人的解放的重要杠杆,是影响社会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整合社会的重要条件,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作者系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